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,不良商家的“障眼法”层出不穷,稍不留意,消费者就可能踏入陷阱。值此3.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嘉鱼法院借助真实案例这面“放大镜”,帮你识破那些常见的消费套路。
镜头一:短视频培训诱骗“银发族”
章大爷退休后喜欢用手机刷短视频。某天,他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,称“只需缴纳2999元学费,即可参加短视频培训课程,包教包会,月入过万”。章大爷心动不已,便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。对方自称是“专业导师”,并展示了大量“学员成功案例”。在对方的诱导下,章大爷通过微信转账缴纳了学费。然而,缴费后对方却迟迟未安排课程,后来甚至直接失联。章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,后起诉至嘉鱼法院。在本案审理过程中,因张大爷无法提供收款方的真实名称,本案以诉讼主体不适格为由驳回起诉。
诈骗手法分析
1.利用老年人对新事物的兴趣:不法分子以“短视频创业”“轻松赚钱”为诱饵,吸引老年人关注。
2.虚假承诺:通过伪造“成功案例”和“高额收益”,让老年人误以为可以轻松赚钱。
3.诱导缴费:以“限时优惠”“名额有限”等话术,催促老年人尽快转账。
防范建议
1.切勿轻信“轻松赚钱”的承诺,任何培训都应选择正规机构。
2.缴费前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和资质,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相关信息。
3.遇到可疑情况,及时与家人沟通或向公安机关咨询。
镜头二:高价保健品骗局
李大妈患有慢性疾病。某天,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是某健康机构的“专家”,声称正在推广一款“特效保健品”,可以“根治”李奶奶的疾病。对方还邀请李奶奶参加免费健康讲座,并安排“专家”一对一咨询。在讲座上,“专家”极力推荐一款售价高达1万元的保健品,称其为“国家专利产品”,并承诺无效退款。李大妈信以为真,购买了该产品。然而,服用后病情未见好转。李大妈试图联系对方退款,却发现电话已无法接通。后李大妈起诉至嘉鱼法院,要求对方退还消费金额,在审理过程中,经承办人多次与卖方协商,卖方同意退还李大妈货款,退还货款当日李大妈便申请撤回起诉。
诈骗手法分析
1.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:不法分子以“免费体检”“健康讲座”为幌子,吸引老年人参与。
2.虚假宣传: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“特效药”,夸大其功效,甚至声称可以“根治”疾病。
3.制造紧迫感:以“限时优惠”“库存有限”等话术,诱导老年人尽快购买。
防范建议
1.保健品不是药品,不能替代药物治疗。购买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2.切勿轻信“免费讲座”“专家推荐”等营销手段,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。
3.保留购买凭证和宣传资料,如发现受骗,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。
法官提醒:以上两个案例是近年来针对老年人诈骗的典型手段。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的心理弱点,设计出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的骗局。在此呼吁广大老年朋友提高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同时希望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老年人防诈骗问题,携手营造安全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嘉鱼法院将以司法之力服务保障优化消费环境,激发消费活力,让消费者敢消费、愿消费、乐享高品质消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