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本以为要闹到法庭上,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,孩子后续治疗有了着落,也不耽误学校上课,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”学生家长王某的母亲难掩感激。这起牵动家校双方的校园健康权纠纷,最终在法院与综治中心的协同发力下迎来圆满结局,这正是“法院+综治”联动解纷模式“1+1>2”协作效能的生动写照。
一年级学生王某在校就读期间意外受外,老师发现后第一时间通知家长。家长到校后见伤口较深,当即送医救治。经医院诊断及复诊,确认后期需祛疤治疗。
“孩子在学校受了伤,学校肯定要负责到底!”王某监护人认为,校方未尽到管理职责,应当承担赔偿责任。而学校则觉得家长主张的赔偿金额过高,双方就责任划分、赔付标准争执不下,矛盾逐渐升级。无奈之下,王某监护人一纸诉状将学校诉至法院。
“涉及未成年人的事儿,既要解纠纷,更要护成长。”法院收到案件材料后,考虑到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,且诉讼可能加剧家校对立,在征得双方同意后,将案件委托至县综治中心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先行调解,同时指派法官全程提供法律指导。
调解过程中,调解员先当“倾听者”,一边安抚家长情绪,一边与学校积极沟通,耐心疏导双方情绪,引导彼此换位思考,在详细梳理事情经过后,明确纠纷核心焦点在于:家长担心孩子后续治疗费用无保障,学校则认为家长提出的赔偿金额过高。
针对这一矛盾焦点,法官则化身“解读者”,结合《民法典》相关法律条文,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后续治疗费用,逐项拆解赔偿构成:医疗费凭票据核算、护理费按天数计算、祛疤费用参考医疗机构意见,让每一笔诉求都有法律依据;同时向双方细致阐明校园侵权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,向学校说明“及时赔付更能体现责任担当”,避免矛盾拖延影响家校关系,全面解答双方疑惑。
在“法律专业+基层经验”的双重加持下,家长和学校对责任划分、赔偿标准有了理性认知,对立情绪逐渐缓和,开始正视问题并积极协商解决方案。
“法律讲得明明白白,调解员也替我们着想,这方案我们认!”最终,经过多轮沟通,家长与学校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,当场签订调解协议,学校随即履行了赔偿义务。
此次纠纷的快速化解,藏着“法院+综治”联动解纷的智慧。法官提供专业法律支撑,确保调解不偏离法治轨道;综治中心发挥基层治理经验优势,用“接地气”的方式拉近双方距离。两者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力,既确保了调解过程的合法性、公正性,又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与温度,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下一步,嘉鱼法院将持续深化“法院+综治”联动解纷机制,让更多矛盾纠纷在“家门口”得到妥善解决,用协同共治的力量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